(原标题:一家D轮医疗公司,倒了)
这一幕再次发生。
近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Histogen宣布提交破产申请。至此,这家成立17年的生物医疗公司黯然告别。
这曾是医疗领域的一颗新星掌舵人盖尔诺顿博士被视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先驱,她的一项科研发明可以应用于治疗脱发,于是Histogen应运而生。然而,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过程要比想象难得多,历经多次尝试,直至Histogen现金流枯竭,最终走向了深渊。
潮水退去。这几年伴随生物医药泡沫破灭,一个个创新药拓荒者从辉煌到崩塌的故事此起彼伏。
一家D轮公司破产
女科学家掌舵,治疗脱发
Histogen的故事,始于一位女科学家。
盖尔诺顿博士,早年毕业于纽约大学,专注研究组织工程领域30多年,拥有超过100项相关专利,被视为美国再生医学领域的先驱之一。1988年,她曾成功推动自己的创业公司上市,在生物领域十分知名。
2007年,她发现由低氧诱导的多能干细胞所分泌的蛋白质和生长因子具有治疗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潜力,于是创立了Histogen。很快,公司聚集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成员不仅有细胞再生领域的技术大拿,也有擅长营销的高手。
官网显示,Histogen产品主要用于头发再生、皮肤护理和基质再生。旗下主导产品HSC,是一款融合了培植的皮肤细胞、细胞生长因子、特殊蛋白质以及其他细胞分泌分子的注射剂,能够刺激头皮,从而长出头发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熟悉的脱发治疗产品。
在破产之前,Histogen已在美国拥有通过审批的临床试验生发产品,此前曾与全球药企Allergan(艾尔建)在皮肤病领域合作,并在多个国家提交专利,推进产品落地。2018年时,Histogen就拥有了8项美国专利和40项其他国家专利,备受期待。
融资历程也十分顺利。自成立以来,Histogen进行了多轮融资早在2008年,公司就拿下药妆公司CellCeuticals的数百万美元融资,2010年再获得一笔1000万美元融资,两笔共同组成A轮融资。
2013年,Hitogen完成了B轮融资。直至2015年,Histogen迎来知名VC入股Lordship Ventures、Leonard Lavin、Angus Mitchell三家联手,出资2490万美元组成公司的C轮融资。
随后,Histogen完成1800万美元的D轮融资,这一次还出现了中国投资人的身影2016年,Histogen获得上市公司华邦健康投资的600万美元。彼时,双方计划在中国生产及销售主导产品。
里程碑式一幕出现在2020年,Histogen宣布与当地生物技术公司Conatus Pharmaceuticals合并上市,以1400万美元的发行定价登陆纳斯达克,风光一时。
不曾想,仅仅过了四年,Histogen已经走进绝境。
谁杀死了它?
如今回过头,Histogen倒在了漫长的研发路上。
那是2021年,公司发布报告称,使用HST-001治疗的患者在第 26 周,通过微距测量,头顶目标区域的总毛发与基线相比出现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
换言之,实验研发多年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尽管项目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就成本和时间而言,继续开发耗用资源过于巨大,将暂停该项目。”公司声称,最好的商业决策是将资源转向高价值骨科项目。彼时,因膝关节软骨再生的项目进展,Histogen曾获得美国国防部颁发的200万美元拨款。
这家公司也不是没有过自救。2020年,Histogen与药物研发公司Amerimune 签订协议,共同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等免疫疾病的创新药 Emricasan。拥有部分商业化优选权的Amerimmune资助并领导该项目的开发工作。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双方合作严重恶化。Histogen 指责 Amerimune 违约并提出仲裁,称将独自研发该药物。
但形势比人强,杯水车薪的财政补贴、鲜有新融资注入,公司最终无力支持庞大的研发成本,进度严重滞后。2023年,公司放弃骨科领域后,只留下Emricasan独自留在研发管道,但最终也无奈停止。
“我们已经暂停了研发活动,以保护剩余资源并扩大现金流,探索有可能使股东受益的战略替代方案”。去年下半年,首席执行官的发言证实了Histogen缩减其产品组合以求生存。
挫折接二连三,每一次都堪称是毁灭性打击。由于核心产品并未成功商业化,公司财务状态岌岌可危。
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个月公司的收入仅为5000美元,而2022年同期为380万美元。公司解释是由于曾收到来自艾尔建的375万美元一次性付款。截至2023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70万美元,新药研发难以为继。
很快,Histogen开始大幅裁员。2023年6月,创始人盖尔诺顿博士悄然离开了公司。
三个月后,该公司只剩下 2 名全职员工。在宣布破产前,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寻求融资和被并购的机会,但杳无音讯。
曾几何时,Histogen凭借细胞再生领域的发现在全球医药界名声鹤起,但Biotech的研发和商业化路途漫漫,最终黯然退场。
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
敲响一记警钟
行至2024年,Biotech有人欢喜有人愁。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今年2月份,基因检测独角兽Invitae宣布破产。回想当初,这家创业公司独立运营三年便登陆纽交所,还曾在2021年获得软银高达11.5亿美元(约人民币83亿元)的投资,估值一度达到人民币550亿元。如今,一夕烟消云散。
还有曾经并驾齐驱的23andme,几乎同时陨落,百亿估值化为乌有。
往前看,全球口腔巨头SmileDirectClub宣布启动资产重组交易流程,并申请破产保护,负债高达9亿美元。遥想当年,SmileDirectClub凭借“无需牙医,直面患者”的远程隐形正畸服务一度红遍欧美,在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时市值高达90亿美元。
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公开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破产申请激增,达到共计79起,是过去五年以来的最高值。仅今年2月,医疗保健行业就以12家破产企业申请数,位居第一。
寒气已经蔓延全球。本月初,国内肿瘤药物研发公司蓝盾生物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宣布破产清算。在这之前,博际生物、联拓生物也接连倒下。2024至今,多家Biotech遗憾离场。
“创业维艰,生物医药这样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更是不易。”一位医药投资人感叹。具体看来,这些沦陷的Biotech大多都经历过背负债务、融资受阻等困境,美国加息最后一击,无奈走上末路。
“去年Biotech资金短缺现象普遍,今年终于爆发了。”另一位医疗投资人直言,眼下局面并不算意外,他自己也在估算企业手里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管线内卷严重,大家都不敢出手,可企业融资不顺利只能走向破产,恶性循环。”
“更残酷地说,这是一场泡沫出清。”
曾几何时,医疗健康融资火爆,估值水涨船高,缔造不少造富神话。如今泡沫散去,大家开始选择更务实的生存方式。比如,近期Biotech并购案例明显多了起来葆元医药、普方生物、亘喜生物、信瑞诺医药,都成功出售,体面活下去。
拒绝幻想,认清现实。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24485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